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 - 官方网站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都市时报直播走进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 11.4万余人次开启母亲湖“云上科普游”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都市时报直播走进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 11.4万余人次开启母亲湖“云上科普游”

浏览量:
分类:
媒体聚焦
来源:
都市时报
发布时间:
2022-08-12

7701659981092210


79171659981092195

    8月11日上午11点,都市时报“云上科普游 探秘母亲湖”直播活动,走进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云南省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秘书长李羿在都市时报“昆明进行时”直播间,带领广大网友开启“云上科普游”的旅程,一起探寻昆明母亲湖的奥秘。短短1个小时直播,吸引11.4万余人次,在线上共赴滇池科普盛宴。

  饱眼福 滇池微缩景观展示立体生态恢复模式

  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以下简称“科普中心”)是充分展现滇池风貌特色、聚焦滇池保护治理的重要窗口。此次都市时报联合云南省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通过直播的形式,开启滇池“云上科普游“,旨在通过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创新性相结合的互动体验形式,扩大滇池科普工作的覆盖面,提升群众参与度。

  直播开始,李羿首先介绍了立于通往科普中心的道路两侧的界桩,它们是1995年由昆明市人民政府为滇池一级保护区设立的。“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就设立了界桩,但当时没有采用石界桩,损毁比较严重,在2014—2016年期间,我们又设立了300多个界桩。”李羿说。

  据悉,目前滇池周边共有352个界桩,设置界桩旨在确保滇池水域及界桩外延100米的滇池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不受损害和污染。在滇池边,每天都有数百名“巡桩员”巡查和管理这些界桩,确保其不受损毁。

  在科普中心的外场,一座“高颜值”的滇池微缩景观让网友一饱眼福。大家纷纷表示:“太美了,水好清,还能看到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李羿介绍,滇池微缩景观展示了“花—鱼—蚌”立体生态恢复模式,以及“湖飘海菜花,水游金线鲃,低头弄莲子,蚌中珠光华”的生命共同体的面貌。

  “滇池水生态系统就是由以海菜花为代表的土著水生植物,滇池金线鲃、银白鱼、云南光唇鱼等土著鱼类,背角无齿蛙、牟氏螺蛳等底栖生物以及浮游生物构成。”李羿表示,“花—鱼—蚌”立体生态模式是在湖体中种植以海菜花为代表的土著水生植物,放流滇池金线鲃、银白鱼等土著鱼类,底层育养背角无齿蚌、牟氏螺蛳等土著底栖生物,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并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繁衍的环境,水生动物又摄食浮游生物、取食水中的碎屑残渣,发挥大自然降解污染物的作用,即形成湖体的生态自净化体系。

  “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微缩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将来在滇池水体达到一定条件时,我们可以减轻、解决滇池的污染问题。”李羿表示。

  长知识 滇池名字由来有4种说法

  随后,直播镜头跟随李羿的脚步,依次走进科普中心“高原明珠”“明珠蒙尘”“重焕明珠”“明珠新生”等7个展厅,带领网友对滇池历经的沧桑变化及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成效、滇池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系统的了解。

  在“高原明珠”展厅,系统地展示了滇池的形成演变、滇池的水域变迁、地质地貌、水文水系、气候特征等内容。“大家都知道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滇池名字的由来。”李羿介绍,滇池之名,有种种说法,最常见的有地理形势、循音考义、彝族语言和族群称谓四种说法。

  直播中还依次向网友呈现了3万年前昆明人与滇池共生、滇池历代治水故事等有趣而生动的科普知识。其中,滇池两大具有代表性的水利设施——松华坝—谷昌坝水利工程和海口川字闸,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

  看成效 滇池湿地内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60年代淘米做饭,70年代游泳洗菜,80年代开始变坏,90年代风光不再。”这首关于滇池的打油诗,讲述了滇池的变化。在“明珠蒙尘”展厅,展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滇池这颗高原明珠逐渐“蒙尘”的历史。

  “湖泊富营养化在城市发展中不可避免,但好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我们也非常重视滇池的保护治理。”李羿介绍,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滇池水质近年来不断好转。2016年,滇池全湖水质首次从劣V类提升为V类,摘掉了“劣V类”帽子;2018年,滇池全湖水质又从V类升至IV类,蓝藻水华程度明显减轻,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库30年以来的最好水质。2019年、2020年滇池全湖水质保持IV类。

  展厅内还呈现了昆明正在建设的第十四水质净化厂的沙盘模型,完整地呈现了该厂的结构全景。该厂是昆明目前在建的最大地下式水质净化厂,设计污水处理规模为每天20万立方米。

  “虽然滇池治理仍然任重而道远,但如今,滇池治理成效逐步显现,‘硬伤’逐渐好转。”李羿介绍,近年来,滇池一级保护区内的建筑物被不断依法拆除,拆除了建筑物,种植足够且适合的植物,空出的亲水空间就可以称为湿地。目前,滇池湖滨湿地已经基本实现首尾连片。

  139种鸟类、26种鱼类、303种植物、22个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在“明珠新生”展厅,一组组数字与一张张图片,清晰地展示着滇池治理的成果和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改善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展厅内还原了滇池湿地的部分面貌,数只白鹭正休闲地栖息在湿地里,在翻飞的红嘴鸥的映衬下,别有一番趣味。

  在这里,还有两个查询屏,供来参观的市民查询昆明周边的湿地位置,以及湿地里的动植物。“现在,随着滇池水质的好转,滇池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也越来越丰富,比如,在湿地里,我们经常会与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不期而遇。”李羿表示,而滇池的旗舰物种——滇池金线鲃在盘龙江内已形成比较稳定的种群。

  随着滇池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滇池周边风景优美的湿地越来越多,这些湿地也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在此,我也呼吁市民朋友们,在湿地里游玩时,要自觉维护环境,不要随意放生外来物种,不要随意投喂野生动物。”

  直播过程中,还穿插播放了专题视频,让网友对滇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1个小时的直播,让网友过足了滇池科普瘾。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看了直播,想马上去科普中心实地参观。

  ※小贴士

  科普中心

  免费向公众开放

  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位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海月路1号,毗邻金家河、星海半岛湿地和第七、第八水质净化厂,在原昆明主城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厂4号楼改造布展,是充分展现滇池风貌特色、聚焦滇池保护治理的重要窗口。科普中心以滇池保护治理为特定主题,集历史回顾、成果展示、科普教育、文化宣传于一体,旨在为市民、公众提供优质科普体验,增强大家保护滇池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科普中心于2021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今年,随着昆明地铁5号线的开通,这里成为新晋的“网红”科普中心。

  科普中心免费向公众开放参观,10人以上团队参观需提前预约(预约电话:0871-63611187),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2:00,下午2:00—4:30(节假日除外)。

  自驾前往的市民可导航至“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科普中心内免费停车。乘坐地铁5号线,在金家河站出站,步行1公里左右也可到达。市民还可乘坐53路 、256路、K28路、135路、K31路、旅游2号观光专线、Z4路等公交车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