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 - 官方网站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聚焦《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 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聚焦《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 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浏览量:
分类:
媒体聚焦
来源:
云南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7-19

  

  昆明海洪湿地 本报通讯员 柴俊峰 摄

      

  丽江月亮谷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绿孔雀 供图

    

  菲氏叶猴 供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云南落地生根,实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取得新进展”的阶段性目标,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就《规划》的背景、意义、目标、思路、重点和亮点等各界关注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相关单位负责人。

  明确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按照《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取得新进展,到2035年全面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要求,《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省要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以争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统领,补短板、树典型、创模式、推机制,推动实现绿美云南建设取得新成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达到新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生态安全得到新巩固、生态文明制度实现新突破、生态价值观念实现新提升6个方面的主要目标,设置了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生态安全、低碳生活4大类别共23项具体指标。

  “《规划》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的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围绕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明确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全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的指导性文件。”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兰骏说。

  根据我省“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规划》提出了我省“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任务。

  争当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排头兵方面,围绕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

  争当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排头兵方面,围绕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强化环境责任目标的硬约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突出重点实施一批标志性战役,提升固废危废风险管控处置水平。

  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方面,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善政策制度,营造全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彰显云南生物多样性优势。

  争当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排头兵方面,围绕全面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广泛推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强化生物安全保障,增强重点区域生态功能,增值生态资产,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国土生态安全。

  争当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排头兵方面,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围绕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彰显云南特色的新时代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打牢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思想基础。

  争当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排头兵方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兰骏认为,《规划》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的基础上,增设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篇章,既突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又聚焦云南排头兵建设重点任务,凸显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点和亮点。

  擦亮生态底色推进绿美云南建设

  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目标,《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开展城乡绿美行动。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崔岗介绍,按照《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围绕构建绿色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强化重点领域减碳增效,增强固碳增汇能力,建立完善碳市场制度体系,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全面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和绿色转型,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提高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同时,还将推动实施新一轮绿色技术改造行动、各类开发区“环保管家”行动,用重点示范工程和行动为抓手,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排头兵建设。

  《规划》明确了整治黑臭水体的目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边疆告诉记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编制《云南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抓好巩固8个地级城市整治成果、开展18个县级城市排查整治、配合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整治3个方面的工作。稳步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改善城市水体源头水质,实现水生态建设助推云南高质量发展,确保黑臭水体整治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云南林草系统参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是林草部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纲领性文件。”省林草局副局长高峻说,下一步,省林草局将聚焦《规划》,全面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加快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推进林长制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积极打造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新高地。

  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和重大职责。随着《规划》的落地、落实,云南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绿美云南建设全面开启,生态文明体制将加快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更加浓郁。

  声音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中,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实际上就是一个专项规划。《规划》中需要建设的内容,必须要纳入到正在编制的省、州(市)、县(市、区)、乡国土空间规划中,具体落实到村庄规划里。下一步,将通过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的建设,建立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辅相成的规划体系,避免出现规划相互冲突的问题。涉及到空间治理方面的规划,要整合不同层次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建立省、州(市)、县(市、区)、乡、村不同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搭建“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为实现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空间保障,为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打好基础。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赵乔贵

  加强河湖流域空间管控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内在要求,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的有效举措。因此,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必须采取更严苛的措施,对湖泊流域实施分区分类管控,严控外源输入,加强生态修复。下一步,我们将以革命性举措抓好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坚持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科学治理、精准治理,推进“两线”划定成果尽快落地落实,强化流域空间管控和生态减负,打好这场“湖泊革命”攻坚战、持久战。

  ——省水利厅副厅长高嵩

  《规划》提出,争当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排头兵,就是要围绕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巩固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集中力量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着力解决我省在污染防治攻坚中的差距和不足,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兰骏

  近年来,云南各族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进一步深化。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擦亮了云南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名片。

  保护好、持续利用好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资源,发展好云南生物多样性经济和生态产业,服务人类福祉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担当。探索并形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这是当下我们急需解决的发展课题。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